1974年西沙海戰:蔣介石曾下令為解放軍“護航”?真相到底如何?
1974年,我國與南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海戰,海戰地點位於西沙群島,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,我國特派東海艦隊南下以配合南海艦隊作戰,而就在東海艦隊南下的過程中卻直接“暢通無阻”的穿過了台灣海峽。

因此有人說,在我國艦隊路過台灣海峽的時候,蔣介石曾經親自下令“放行”、“護航”、“打開航向燈”。這些都是真的嗎?
“被夜幕籠罩的東引島上,散發出一陣強光,引領我國東海艦隊前行,信號燈甚至還不斷發出“請通過……請通過”的信號,我國的505、506、507號艘艦艇立刻起錨,穿越台灣海峽朝著南海駛去……”
以上這段文字所描述的畫麵,基本上就是人們對於“蔣介石下令讓道”這件事的補充想象,然而現實卻遠沒有這麽平和。
且不說當時的蔣介石有沒有下令放行,僅僅是台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平潭島之間的距離就遠達130公裏,而這已經是台灣海峽最狹窄的一段了.
不過這一段的距離也遠遠超過了信號燈的範圍,由此就可以看出,所謂的“蔣介石下令放行”一事中,臆想較多。
除此之外,根據人民網以及環球日報發表的《揭穿軍史六大謠言:西沙海戰蔣介石未助大陸》這篇文章,以及我國徐焰少將的相關辟謠,我們可以發現早在1965年“八六海戰”以及“崇武海戰”後,遭遇重創的台灣海軍基本上已經不會對我軍艦隊進行主動攻擊了。
也就是說我國東海艦隊穿越台灣海峽的過程中,沒有受到台灣海軍方麵的攔截並不屬於“異常事件”,相反它屬於常態情況,因此也不足以證明蔣介石曾經下令。

那麽當時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麽樣的呢?
根據可考資料記載,在1974年1月19日,也就是西沙海戰爆發的當天,東海艦隊方麵就已經收到了海軍總部的緊急調令,而調令內容是將第6支隊下轄護衛艦十八大隊派往南海支援。
十八大隊中一共有4艘01型護衛艦,其中除了貴陽艦正在廠房維修、不能出動外,其餘三艘軍艦都在20號下午於舟山基地正式出發。
但是其實有兩條路徑可以選擇。
一是通過太平洋地區繞道而行;二是直接穿過台灣海峽到達南海。在過去的時候,由於台海局麵一直都很緊張,所以解放軍艦隊如有需要皆是繞行。
可這一次卻大不相同,軍情急如火,每遲一分到達,就有同胞在戰爭中死去,毛主席大筆一揮,毅然選擇了最近的路線。
在毛主席定下東海艦隊的路線的時候,在我黨中其實還是有著不少反對的聲音的,因為難以保證台灣方麵不會就此對我軍發難,而一旦台灣倚靠地緣優勢出手,東海艦隊麵臨的麻煩且不說,西沙群島那邊定然會陷入僵局。麵對眾人的糾結,毛主席就說了一句話,
“我相信蔣介石先生還是有民族大義的。”
而且我們前麵也提到在兩大戰役後,國民政府的海軍被我國海軍重創,僅僅4個月內就損失了三艘主力艦,在那之後,台灣方麵也基本上沒有了騷擾大陸的能力。

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,為了防止被台灣方麵發現,以致節外生枝,我軍艦隊方麵依然實行了嚴厲的燈火管控,在艦隊上不僅不準使用無線電和雷達,同時還不準點燈點火,讓這支艦隊沿著大陸一側的海岸逐步前行。
所以整個十八大隊都是保持夜間航行的,白天的時候艦隊停留在沙埕港補給油料淡水,在保證所有軍艦的前後主炮炮彈上膛、隨時具備作戰能力後,十八大隊於21號下午4點從沙埕港繼續南下,於當晚7點成功通過了由國民黨控製的東引島附近海域,最終於22號清晨成功進入南海艦隊轄區,至此,這次東海艦隊橫穿台灣海峽抵達南海的行動也圓滿成功。而在我國東海艦隊奔赴西沙群島後,兩支艦隊相互配合,最終將南越軍隊成功驅逐。
如此來看雖然說蔣介石不太可能下令“讓道、護航”,但是我軍艦隊成功通過了台灣海峽,這在當時的局麵下實屬第一次,從客觀上來看,對於中國當時的局麵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那麽可能會有些人覺得好奇,既然如此,那“蔣介石下令放行、護航、開航標燈”這個消息又是怎麽傳出來的呢?
其實,這個消息並不是空穴來風,而是在一定事實的基礎上“誇張”出來的。舉個例子來說,像是這個消息中的“航標燈”其實根本就違反了航海常識,因為航標燈功能上隻類似燈塔,並沒有傳送信號的作用。
而準確來說,當時台灣方麵所打開的也不是航標燈,而是“探照燈”。以當時探照燈的強度,根本無法為我國那位於一百多公裏外的艦隊導航、指路,所以即使台灣方麵發現了我國艦隊,那麽這盞燈的作用更大意義上也是“示好”而非“幫助”。

與此同時,台灣中央日報對於大陸方麵的態度,也隨著這次西沙海戰的發生,而產生了巨大轉變。
在西沙海戰正式發生之後,台灣中央日報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,
“中央與南越軍隊在西沙海域爆發海戰。”
這裏將大陸政府稱為“中央”,而實際上,在這次海戰之前,台灣中央日報對於大陸政府軍隊的表述從未出現這個稱呼。也正因如此,在西沙海戰過後,海峽兩岸人民對於祖國統一之心愈發強烈。
如果說台灣中央日報的態度,還不能夠證明台灣當局的觀點的話,那麽蔣介石與法國斷交一事,也可以作為證據。
為什麽這麽說呢?
因為當時中國與法國剛剛建交,秉持著一個中國原則,台灣自然是應該與法國斷交的。
可美國方麵不這麽想,由於他們不斷試圖分裂中國,所以他們借由物資支援,給予了蔣介石很大的壓力,可蔣介石最後還是堅決與法國斷交了。就此而看,蔣介石在台期間,與中共在“一個中國”問題的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。
既然台灣與中共方麵都認同“一個中國”原則,那是不是說在西沙群島事件上台灣就與中共完全保持一致呢?
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當時的台灣方麵對於大陸地區的感觀是非常複雜的,蔣介石可能秉持的是一個中國原則,但是整個國民政府試圖分裂祖國的不在少數,而蔣介石作為一個政客,更多時候也會站在利益的一方。
舉例來說,在1973年,美國都已經從南越撤軍之後,台灣的軍事顧問團依舊還停留在越南西貢,不僅給他們提供軍事援助,甚至還教授了他們大量的“剿匪經驗”,以至於南越最後一位總統阮文紹認為,台灣才是他們的真朋友,最後在跑路的時候都將台灣作為最後居所,由此可見,台灣方麵在很多問題上與中共依然是存在分歧的。

那麽當時我國究竟為何會與南越展開海戰呢?
原來,西沙海戰看似隻是中國與南越地區展開的一場海上較量,可實際上也是一次美國與中國、南越與北越之間的戰爭。
為什麽這麽說呢?因為美國雖然在越南的戰爭中失敗了、被迫撤軍,可是他們不甘心放棄整個越南地區,再加上越南又接收了很多美國撤離時留下的先進武器,野心極度膨脹,因此美國與南越一拍即合,決定由美國駐紮在台灣海峽附近的第七艦隊來震懾中國、南越也借機來侵略我國的西沙群島。
南越實現野心的第一步就是挑起戰爭,他們在1973年末的時候,就開始陸續攻擊中國漁民,麵對我國的合法聲斥,不但不展開道歉,反而還變本加厲的攻擊我國正常巡邏的軍艦。
麵對南越這種行為,我國最終忍無可忍,派遣南海軍隊與之交戰,並且隨後又調來了東海軍隊對其猛攻。而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我國揚眉吐氣、大獲成功,美國方麵猝不及防、啞口無言,而南越是白跑一趟、萎靡而去。

在這一次自衛反擊戰的過程中,我國不但擊傷了越南三艘驅逐艦、擊沉了一艘護衛艦,殲滅南越海軍一百多人、俘虜48人,不僅徹底打壓了南越的囂張氣焰,同樣還成功收複了甘泉島、珊瑚島,以及金銀島地區,保衛了我國的西沙群島、捍衛了我國的領土主權,同時還在國際上大大彰顯了我國的海軍力量。
綜上所述,不論如何,我國東海艦隊能夠成功穿越台灣海峽、抵達南海參戰都是一件好事,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這其中並未插手,無論是出於能力不足還是態度友善都沒什麽區別,也許客觀上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,
“蔣介石先生還是有民族大義的。”
留言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