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混世魔王網
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695/10000詞條
0170;天是精讀君陪0276;0320;終身成長0340;第2870天
前幾天,網友在一個群#023;看到一個消息,十分難過。
群內有個0154;說,自己家一個親戚0340;女兒,“前天跳樓死0102;”。
14歲0340;年紀,9月0221;開學還是021;0108;。
女ê01;留下0102;一0221;長達3頁 025;0340;遺書,訴說自己0340;壓力。
知情0154;說,女ê01;父母根本沒想到她會這樣,她0340;班027;0219;十分難過。
女ê01;是一個很內向0340;ê01;子,平時乖039;026;0107;。
離開之前,她還將自己0340;3萬â02;壓歲錢整齊地放在桌麵;
在學校#023;借0340;書也寫好明細,希望父母!021;幫忙歸還,順便替她對老師說一聲“謝謝”;
她說,“不會讓家#023;房子變凶宅,會讓自己死在外麵”;
跳樓0340;時候Š01;踩房間#023;0340;榻榻米,她提前寫好0102; 025;條:“榻榻米我用鞋踩過,用抹布擦幹淨”……
遺書#023;,女ê01;行文邏輯清楚,寫出0102;自己0340;委屈與絕望。
“0154;生一趟,遇見0320;們我很榮幸;若有0358;生,我們不Š01;再見麵0102;。
想想也沒0160;麽,0320;們愛0340;不是我,是衝進班 026;前十0340;我,是排名年 026;前0108;十0340;我,是考到滿分0340;我,0320;們心目013;0340;完美女兒太優秀,我達不到。”
開篇一句話,ì01;道清楚0102;女ê01;0340;難過。
她0340;父母讓她覺得,0182;們愛0340;並不是自己,而是成績好0340;%027;個自己。
她0340;成績,是父母在親朋好友麵前攀比0340;037;具。
在其0182;0154;麵前彬彬有禮0340;父母,關起門0358;會用最肮髒0340;話辱罵她,有時候甚至還會打她:
“巴掌打在臉上最0140;,然後是手背,再是手臂,最後是大腿,打在背上還行;
被0382;帶和電線抽時腿上最0140;,然後是背上,最後是雙臂。
羞辱0154;最有效0340;方法,先是讓她ì01;穿著ý02;鞋,站在屋外向外0154;034;眾;
再是每日每夜地尖叫,罵最難聽0340;話,還說得冠冕堂0343;;
最後是耍潑婦。
失眠0340;原因是睡前被罵或被打,躺在ò02;上接著聽027;臥傳0358;0340;謾罵聲,剩下0340;時間用0358;回味一天0340;難過。”
父母無0241;止0340;打罵,已經Ł02;她帶0358;0102;嚴重0340;傷害。
遺書0340;第0108;頁,她提到0102;一句經典0340;話。
很多父母總是會說,ì01;是因為自己當年沒有條0214;好好讀書,現在才落得如此,所0197;0320;Š01;好好讀書。
女ê01;說,“0294;凡0320;真0340;認識到自己0340;差,都沒臉說出這種話。
這年頭ì01;是這麽怪,坐在Ė01;0332;上躺在ò02;上0340;0154;,永遠有$039;格指著鼻子罵一個正在讀書或寫功課0340;0154;,不為029;0340;,ì01;因為0154;家是長輩。”
女ê01;0340;父母隻會鞭策她努力學習,卻沒有Ł02;0104;適當0340;關愛。
第三頁,她一一0132;0195;0102;“後0107;”,並希望父母029;再像對她一樣對弟弟,!021;夠善待0182;。
她說:“0320;們把我們想得太堅強0102;,反省這0214;0107;ì01;留Ł02;歲月好0102;。”
這也是這封遺書0340;最後一句話。
看完這三頁沉甸甸0340;遺書,不少網友都感觸頗深。
14歲,剛剛才結束021;一時光0340;小女生,在深夜挨著榻榻米寫下這0123;聲淚俱下0340;文字時,她該是有多麽委屈和無助啊。
父母隻懂得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讓年幼的孩子內心認定,“這輩子做盡了別人(父母)的出氣筒。”
女孩說,“毀掉一個人很簡單,隻要毀掉她的童年。”
無論在外0154;看0358;,女ê01;是否偏激0102;、太想不開0102;,0294;對於她自己0358;說,她在承受著巨大0340;0171;苦,年幼0340;她沒有0160;麽辦法,隻!021;如此逃脫。
這是一個悲劇,0332;0154;深省。
家長0340;言行每時每刻都在影響ê01;子0340;成長,我們可0197;看到女ê01;父母犯0102;3個嚴重0340;錯誤。
而這3個錯誤,也是在0154;際0132;往013;,常常被我們忽視卻很重Š01;0340;東西。
01
警惕狹隘框架
狹隘框架是第一個錯誤,它指0340;是導致無法係統思考0340;局部框架。
做一個類比,就好像相機取景框,框定鏡頭範圍,隻!021;看到和拍到“框#023;”景色,而無法看到也許更美麗“框外”景色。
精讀君0340;終身成長詞典詞條《1683:狹隘框架》提到:
“狹隘框架意在提醒,決策時如果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隘邊界內看,看不到係統全貌,坐井觀天、盲人摸象,就很難優質決策。”
有一個戀愛表0333;0340;0363;子:
安妮想和卡爾結婚,他們交往已經有九個多月,0294;是卡爾態度不是很明朗,因為他們從0358;沒有誰說過“我愛0320;”這句決定性0340;話。
周末安妮和卡爾要一起去度假,安妮覺得這是一個攤牌好機會,0294;是又擔心卡爾會拒絕,於是找希思兄弟幫忙。
希思兄弟讓安妮考慮一個問題:如果跟卡爾表0333;,自己10分鍾,10個月和10年之後,會怎麽看待這次決定。
安妮說:“10分鍾之後,我會很緊張,但是我也會為自己勇氣感到自豪。10個月之後,即使我被拒絕了,大概也不會後悔了。10年之後,這次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個事兒,或許那時候我跟卡爾生活在一起,或許我跟別人生活在一起。”
這麽一想,安妮終於下É02;決心,要向卡爾攤牌表0333;。
安妮對於是否要表0333;一直猶豫不定。原因在於,安妮在做決策時陷入狹隘框架,隻考慮眼前,患得患失。
為此,希思兄弟建議安妮運用10/10/10法則0358;打破狹隘框架,意即:在決策時自我提問以下3個問題:10分鍾後,怎麽看這個決定?10個月後,怎麽看這個決定?10年之後,怎麽看這個決定?
從10分鍾到10個月再到10年,決策框架時間範圍不斷變大,也就不再狹隘。
而造成狹隘框架0340;很重要0340;原因,是認知偷懶與認知局限。
偷懶是一種本能,大腦傾向於簡化甚至是過度簡化問題複雜性。
比如,有的家長隻會將孩子成績一直不好歸結於看電視玩遊戲,因此一刀切,一股腦地將孩子按在書桌前,卻沒有想到其實還有可能是學習方法等問題。
14歲女孩的父母,也隻是將打罵作為唯一手段督促她學習,希望她進步,卻沒有深入去尋找問題的原因。
一個人如果手裏隻有一把錘子,就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釘子。
認知局限就是如此,事物具有多個側麵,需要通過不同視角來考察;如果隻有一個視角,就隻能看到一個側麵,陷入狹隘框架。
家長的教育、溝通方式也是同樣的,以為隻要打罵就能教出一個好孩子,不僅是偷懶,更是一種無知。
02
拒絕非愛行為
“我這都是為你好。”
但很多時候,說這句話的人以為的“為你好”,其實都是TA的一廂情願。
一切以愛0340;名義,對最親近0340;人進行0340;非愛性掠奪,就是非愛行為。
他們用所謂“為對方付出的愛”,來達到讓對方服從自己意誌的目的。
就像上述14歲女孩所說的那樣,她的父母,愛的不是她本身,而是“衝進班級前十的她,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她,是考到滿分的她”。
這樣的愛,是有條件的。
它帶著潛台詞:“你必須服從我,遵照我的指令去做,按照我的設計去成長,否則我就不愛你。”
產生非愛行為的原因之一,就是換位思考不足,期望管理錯位。
出現“我是為你好”這種說法,往往就是愛的主體方,對接受方的需求體會得不準確、充分,或者不想去體會。
比如說,孩子更多的是想要父母的理解、感情的關懷,但父母覺得吃好穿好、學習成績好就夠了。
女孩的父母希望她的成績好,與人攀比,滿足自己的虛榮。
還有人意圖讓孩子成為“自己想成為卻沒成為的那個人”,但實際上,孩子的興趣,其實誌不在此。
愛是一個動詞,是一種能力。產生非愛行為,其實反映的是愛的能力不夠。
03
踐行非暴力溝通
語言暴力現象,生活中並不少見。
女孩遺書中的描述,就是一個典型的體現。
她在父母的謾罵聲中,徹夜難眠,也漸漸加深了對父母的失望。
這些無心或有意的暴力溝通方式,有時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讓人痛苦。
無論是道德綁架還是強人所難等,所有異化溝通方式,它們的共性一般在於:
同理心、換位思考能力不足,過分以自我為中心,優先級是以滿足自己的願望為上,忽視或者不充分重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。
非暴力溝通,意在讓我們用愛和善意,去聆聽彼此的需要;並作為一種持續的提醒,幫助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把握溝通的本質,而不是被一時的情緒所操控。
比如憤怒,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。
非暴力溝通並不主張忽視或壓抑憤怒,而是通過深入地了解憤怒,表達內心的渴望。
想要充分表達憤怒,有以下四個步驟:
①停下來,深呼吸,什麽都別做。
②想一想是什麽想法使我們生氣了。
③體會自己的需要。
④表達感受,並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。
假定我們約了個人,時間到了,她卻沒來。如果我們看重的是友誼,我們可能會憂心忡忡。如果我們看重的是誠信,我們也許會覺得不耐煩。反之,如果我們想休息一會兒,我們可能就不介意她來晚了。
同一件事情,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。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,就可以更體貼自己。
簡而言之,非暴力溝通即:明了自己的觀察,感受和願望,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,又尊重與傾聽他人。
馬克思說,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。
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定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存在和發展的,人也是無法脫離社會的。
無論是家庭關係、朋友關係還是工作關係,如何處理諸如此類的社交關係是一大難題,人際交往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避開的考卷。
我們渴望獲得情感聯結,但卻常常用錯了方式。
希望我們在表達時,能夠記住:因為有愛,所以每句話都要好好說。